首页  >  志愿填报 >  院校大全  > 

温馨提示

网页暂不支持该功能,请打开报考大学APP,使用该功能

学校概况

  • 陕西
    所在省份
  • 西安市
    所在城市
  • 1931
    创建时间
  • 37837
    学生人数
  • 27
    硕士点
  • 15
    博士点
  • 公办
    办学
  • 73:27
    男女比例
学校电话:029-88202335 学校官网

学校介绍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是以电子与信息学科为特色,工、理、管、文、经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直属教育部。目前有南、北两个校区,总占地面积3945.33亩,校舍建筑面积142.33万平方米。
  学校前身是1931年诞生于江西瑞金的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无线电学校,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亲手创建的我党我军第一所工程技术学校,延续着中国高校最长的红色根脉。建校后先后于江西瑞金、陕西延安、河北获鹿、河北张家口等地办学,1958年迁址陕西西安,1960年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电信工程学院(简称“西军电”),1966年转为地方建制,1988年定名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毛泽东同志曾先后三次为  
显示全部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是以电子与信息学科为特色,工、理、管、文、经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直属教育部。目前有南、北两个校区,总占地面积3945.33亩,校舍建筑面积142.33万平方米。
  学校前身是1931年诞生于江西瑞金的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无线电学校,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亲手创建的我党我军第一所工程技术学校,延续着中国高校最长的红色根脉。建校后先后于江西瑞金、陕西延安、河北获鹿、河北张家口等地办学,1958年迁址陕西西安,1960年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电信工程学院(简称“西军电”),1966年转为地方建制,1988年定名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毛泽东同志曾先后三次为学校题词:“你们是科学的千里眼顺风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艰苦朴素”。
  新中国成立后,学校开辟了我国电子与信息学科的先河,是国内最早建立雷达、信息论、微波天线、电子机械、电子对抗等专业的高校之一。学校1959年被中央确定为全国20所重点大学之一,1998年被确定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11年被确定为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2014年学校牵头组建的信息感知技术协同创新中心通过国家“2011计划”认定,2017年、2022年连续两轮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是全国首批9所设有国家示范性微电子学院、首批9所设有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首批2所设有全国网络安全人才培养试点基地、首批7所设有一流网络安全学院、首批33所设有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的高校之一,是全国8所设有国家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5所设有国家级密码科研实验平台的高校之一,建有教育部集成攻关大平台。
  学校聚力电子与信息领域,着力打造“根基牢、实力强、后劲足、特色鲜明”的一流学科体系,设二级教学科研机构26个,建有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个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2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覆盖7个二级学科)、1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34个省部级重点学科,1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5个本科专业。在全国第四轮一级学科评估中,3个学科获评A类,其中电子科学与技术为A+、信息与通信工程为A、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为A-,信息类学科实力国内领先。
  学校不断深化拓展“学风扎实、基础厚实、工程实践能力强”和“科教融合、产教融合”优势,致力于培养爱国进取、基础厚实、术业精湛、求是创新、身心健康、具有国际视野的优秀骨干人才和未来领军人才,为党和国家输送“信息尖兵、强国先锋”。现有全日制在校生37837人,其中本科生22438人,硕士生12666人,博士生2733人;建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4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35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3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3个;获批国家计算机科学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全国“区块链+教育”应用试点高校、工信部“5G+教育”应用试点高校、全国首个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产教融合联合培养开放基地、全国示范性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等国家级特色人才培养平台。近年来,学生获各类国家级、省级学科和科技竞赛奖6000余项,学科竞赛成绩稳居全国前列,在7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赛中共获17金,连续4度摘取中国研究生创“芯”大赛最高奖,5获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特等奖,3次捧得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嵌入式系统专题邀请赛最高奖“英特尔杯”。本科生和研究生就业率多年保持在95%、99%左右,位居全国高校前列,多次入选全国高校“就业最佳典范奖”“年度就业最受欢迎奖”。
  建校以来,学校累计为国家输送了32万余名优秀人才,毕业生到国家急需重点行业领域就业超过70%,锻造了以“院士校友多、将军校友多、航天总师多、所长总工多、创业英雄多”著称的人才培养“西电现象”,以行业领军人才、管理骨干、技术骨干、创业先锋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校友,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学校坚持“人才第一资源、人才强校第一战略、人才工作第一抓手”的基本理念,深化推进一流师资汇聚战略,致力于建设国家重要的信息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现有专任教师2600余人,其中博士生导师700余人、硕士生导师1500余人。大力培养使用战略科学家队伍,现有两院院士3人,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双聘院士17人;聘有2位院士担任学院院长,4位院士担任学院名誉院长。汇聚了一大批一流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其中国家级人才152人次、国家级青年人才69人次、省部级人才147人次、省级青年人才84人次,青年托举人才64人次,国家级创新团队18个、省级创新团队30个。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提高人才培养水平,现有“全国教书育人楷模”1人次、国家级教学名师6人次、国家级教学团队6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省教学名师4人次、省高校教学名师27人次。
  学校坚持“四个面向”,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基础前沿和核心关键技术汇聚,致力打造支撑国家电子与信息领域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科技创新体系。学校历史上曾创造了我国电子与信息领域多项第一,包括第一部气象雷达、第一套流星余迹通讯系统、第一台可编程雷达信号处理机、第一台毫米波通讯机,以及多套新体制雷达。现建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10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基地,以及54个省部级科技创新基地。近年来,在通信、雷达、微波天线、电子对抗、计算机、电子机械、微电子、网络安全、人工智能、工业软件、空间技术等国家急需领域形成明显科研优势,牵头承担了一批重大重点项目,产出一大批标志性成果,广泛应用于北斗、天眼、嫦娥、天问、天和、羲和、奋斗者号等国家重大工程。2016年以来,共获国家科技奖16项(其中牵头10项,包括一等奖1项)、陕西最高科学技术奖2项。
  学校坚持开放融合、协同发展战略,积极打造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协同创新体系。服务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战略,积极融入陕西“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与西安市高新区共建西安电子谷,助力乡村振兴,连续三年入选教育部精准扶贫典型项目。服务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京津冀等国家重点战略区域,校地共建研究院所、研究中心、新型研发机构。服务行业产业升级发展,与中国电科、中国电子、中国航天,华为、中兴、阿里、腾讯,以及三大运营商等行业领军企业深度协同,成立战略联盟、设立企业基金、建立联合实验室及学生实习基地。
  学校落实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要求,服务国家外交战略,与世界上100多个国家的300余所大学、科研机构和跨国公司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与35个国家的166所知名高校签署了校际合作交流协议,与海外知名高校、跨国公司等建立67个联合实验室。学校与德国法兰克福高等研究院成立“西电-法兰克福高等研究院中德联合研究中心”并纳入中德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成果。学校在德国、多米尼克建有2所孔院(课堂),与美国、英国、法国著名大学合作运行3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校2013年入选教育部首批来华留学示范基地,2016年通过全国首批来华留学质量认证。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秉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办学宗旨,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升教育质量,为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而不懈奋斗!
  更新时间:2022年10月25日 收起

院校分数线

显示全部院校分数线

院校设置

院系设置:

学院名称 专业名称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工程学院 通信工程、信息安全、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信息工程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信息对抗技术、智能科学与技术、电磁场与无线技术、遥感科学与技术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教育技术学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工业设计、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电子封装技术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 电子科学与技术、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应用物理学、电波传播天线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商管理、工业工程、金融学、电子商务、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 数学与应用数学、统计学、信息与计算科学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心理学、哲学、政治学、中文、历史学、艺术学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英语、日语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学院 软件工程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微电子学院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 生物医学工程、生物技术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 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空间科学与技术、导航工程和飞行器设计与工程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先进材料与纳米科技学院 材料科学、工程和应用化学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

专业特色

截止2014年学校拥有2个一级国家重点学科,拥有27个省部级重点学科,拥有1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0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0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01个硕士学位授权点,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 ,48个本科专业,2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5个国家特色专业。(截止2011年,国家特色专业每年所招收的学生数占学校全部招收学生数的三分之二)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国家重点学科一览表

一级国家重点学科(2个) 二级国家重点学科(7个)
信息与通信工程
通信与信息系统
信号与信息处理
电子科学与技术
物理电子学
电路与系统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军队指挥
密码学 [6] 

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电子科学与技术 信息与通信工程 光学工程
机械工程 数 学 物 理 学
仪器科学与技术 控制科学与工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软 件 工 程 军队指挥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
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电子科学与技术 信息与通信工程 数学 光 学 工 程
机 械 工 程 仪器科学与技术 材料科学与工程 物 理 学
控制科学与工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生物医学工程 管理科学与工程
工商管理 公共管理 应用经济学 教育学
统计学 军队指挥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 软件工程
      省部级重点学科

应用数学 无线电物理 管理科学与工程
信号与信息处理 机械电子工程 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密 码 学 情 报 学 通信与信息系统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军事通信学 计算机应用技术
光学工程 生物医学工程 计算机系统结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电路与系统 材料物理与化学
思想政治教育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计算数学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 物理电子学
软件工程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光 学
运筹学与控制论 机械设计及理论 导航、制导与控制
      截止2014年学校有国家特色专业15个,国家精品课程13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11门,省级精品课程54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51门。建设有3个国家人才培养及教学基地,5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以及18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国家级精品课程
课程名 评审时间 课程负责人 所属学院
微波技术基础 2003年 梁昌洪 电子工程学院
数字电路及系统设计 2004年 孙万蓉 电子工程学院/通信工程学院/计算机学院
信号与系统 2004年 郭宝龙 机电工程学院
高等数学(高职) 2004年 王金金 理学院
模拟电子线路基础 2004年 傅丰林 通信工程学院/电子工程学院/计算机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通信原理 2006年 李建东 通信工程学院
微处理器类新技术实验 2007年 石光明 电工电子教学基地
信息论与编码理论 2008年 王育民 通信工程学院
线性代数 2009年 刘三阳 理学院
计算机网络(网络教育) 2009年 丁振国 网络教育学院
高频电子线路 2009年 曾兴雯 通信工程学院
网络安全理论与技术 2010年 李晖 通信工程学院
预测与决策(网络教育) 2010年 李华 经济管理学院/网络教育学院[9] 
      省级精品课程
序号 课程名 评审时间 课程负责人 所属学院
1 通信原理 2003年 樊昌信/张辉 通信工程学院
2 微波技术基础 2003年 梁昌洪 电子工程学院
3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 2003年 孙肖子 电子工程学院
4 信号与系统 2003年 郭宝龙 机电工程学院
5 大学物理 2003年 吴振森 理学院
6 现代密码学 2004年 王育民 通信工程学院
7 数字电路及系统设计 2004年 孙万蓉 电子工程学院/通信工程学院/计算机学院
8 雷达对抗原理 2004年 赵国庆 电子工程学院
9 数字信号处理 2004年 高新波 电子工程学院/通信工程学院
10 微机系统及应用 2004年 裘雪红/许录平 计算机学院/电子工程学院
11 电路分析基础 2004年 李小平 机电工程学院
12 数学分析 2004年 刘三阳 理学院
13 高等数学(高职) 2004年 王金金 理学院
14 计算机导论 2004年 陈平 软件学院/计算机学院
15 编译原理 2004年 刘 坚 软件学院/计算机学院
16 信息与编码理论 2005年 王育民 通信工程学院
17 通信网络基础 2005年 李建东 通信工程学院
18 数字图象处理 2005年 许录平 电子工程学院
19 数据库系统原理 2005年 徐学洲/王亚平 软件学院/计算机学院
20 光电子技术 2005年 安毓英 技术物理学院
21 高等数学 2005年 王金金 理学院
22 高频电子线路 2005年 曾兴雯 通信工程学院
23 C++程序设计语言 2006年 陈平 软件学院/计算机学院
24 光学 2006年 韩一平 理学院
25 计算机组成原理 2006年 裘雪红 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
26 自动测试技术 2006年 赵建 机电工程学院
27 操作系统原理 2006年 方敏 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
28 雷达原理 2007年 赵国庆 电子工程学院
29 微处理器类实验 2007年 石光明 电工电子教学基地
30 固体物理 2007年 曹全喜 技术物理学院
31 大学英语 2007年 杨跃 人文学院外语系
32 物理光学与应用光学 2007年 石顺祥 技术物理学院
33 随机信号分析 2007年 李兵兵 通信工程学院
34 数据结构 2007年 霍红卫 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
35 工程制图与计算机绘图 2008年 琚柏青 机电工程学院
36 信息管理学 2008年 赵捧未 经济管理学院
37 电磁学 2008年 郭立新 理学院物理系
38 科技英语 2008年 秦荻辉 人文学院外语系
39 固态电子器件 2008年 张鹤鸣/雷天明 微电子学院/技术物理学院
40 网络安全理论与技术 2008年 李晖 通信工程学院
41 线性代数 2009年 刘三阳 理学院
42 预测与决策 2009年 李华 经济管理学院
43 网络应用程序设计 2009年 方敏 计算机学院
44 电子材料 2009年 雷天民 技术物理学院
45 半导体物理 2009年 柴常春 微电子学院
46 计算机图形学 2010年 田玉敏 计算机学院
47 应用统计学 2010年 温小霓 经济管理学院
48 管理经济学 2010年 赵文平 经济管理学院
49 物理实验 2010年 李平舟 理学院
50 现代电子技术实验 2011年 郭万有 电子工程学院
51 图像理解与计算机视觉 2011年 焦李成、王爽 电子工程学院
52 数学建模 2011年 杨有龙 理学院
53 大学体育 2011年 徐国富 体育部
54 纳米电子学 2011年 杜磊 技术物理学院
55 计算机通信网 2012年 裴庆祺 通信工程学院
56 信息安全数学基础 2012年 谢 敏 通信工程学院
57 计算机与网络安全 2012年 李兴华 计算机学院
58 计算机通信与网络 2012年 权义宁 计算机学院[10] 

密码登录

手机短信登录

手机号码
密码
30天自动登录
登录

加入报考大学

助你考得好,更能报得好
手机号码
验证码
设置6~18位密码
我已阅读并接受 用户协议隐私政策
注册

报考大学已全面升级,将提供更全面的院校信息与志愿填报服务,请先完善个人信息。

立即完善个人信息

欢迎进入报考大学

请选择你的考区所在地

开始使用报考大学
tel

全国咨询电话

400-100-0233

售前客服QQ 售后客服QQ
微信公众号
wx
扫一扫,最新报考资讯
微信公众号
app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拖动左边滑块完成上方拼图